当前位置:首页>>会员风采>>企业风采

企业风采

从深渊走向重生——开化集团改革纪实

发表时间:2006-04-07 07:44:00来源:河南省企业文化网点击:1224
大型国有企业过去是共和国的骄子,现在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。很多曾经困难的国有企业在改革中正在逐步摆脱困境,重焕生机。国有企业,既要重视困难,又不能被困难压倒,要充满信心,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,积极投身改革,共创企业美好未来。
  ——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
  【引子:两次流泪,不同滋味】
  昨天,2006年4月6日,一个寻常的日子。已是晚上8点多了,在开封市东郊的一个生活区里,几个穿着工装的人仍在一边饮酒,一边热烈地谈论。
  他们是开化集团的员工。准确地说,是开化集团和晋煤集团共同组建的晋开公司的员工。4月6日是晋开公司合成氨二期工程试生产的第一天,也是他们重返生产岗位的第一天。企业停产三年后他们第一次见面,他们能不激动吗?说着说着,汉子们眼圈都红了,有人流下了热泪。下班了,他们没有回家,要痛痛快快喝一场。4月6日,对于开化员工来说,可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。
  他们谁都无法忘记三年前那个惨痛的日子。
  2003年的4月24日,开封市这个最大的国有企业终于难以维持,用尽了最后一锨煤,在负债8.5亿元的情况下,被迫全线停车。开化职工几乎全部下岗。
  停车的那天,也是晚上,在开化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工人买了散酒,每人倒了大半碗,一气喝干,几个人泪流满面,把酒碗痛心地摔在车间里。
  “那天我轮班。我亲手关了阀门,心里滴血呀。”说起4月24日的停车,曹普松终生难忘,“车间主任通知我们停车,我觉得天就像塌了,数千名工人瞬间就没了岗位,我们该去哪里找工作,咋吃饭呢?那天我像害了场大病回到家里,给妻子说停车了,明天不用上班了。我妻子问我以后孩子怎么养活?现在想起来心里就麻。”
  曹普松是晋开公司2004年5月28日成立之初,提前上岗的1600名员工之一。曹普松说:“前年晋开公司成立时,段长通知我开车,我心里那个高兴啊。”他说,这不,二期工程的生产线上,又有好多工友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。
  在合成氨二期工程试生产的开工仪式上,晋开公司董事长樊进军说:“今天公司总氨生产能力已达到年产16万吨。今年,公司年产18万吨合成氨、16万吨尿素、27万吨稀硝酸等项目也将全面启动。项目完成后,公司总氨生产能力将达到年产36万吨,销售收入将在12亿元以上。同时又有800名职工重新上岗。”
  【从辉煌到衰落】
  2002年的4月5日,组织部门到开化集团宣布董事长兼党委书记王某调任他处。不料,这个看似简单的人事调动,立刻在会场引起骚动。消息迅速传开,不到半个小时,几千名员工潮水般包围了会场。他们要求董事长必须就公司的经营状况作出合理解释。在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,人群将董事长王某团团围住,要他跪在毛主席塑像前,向毛主席“赎罪”,并发生了打人事件。直到夜晚8时多,公安部门才通过“特殊措施”把董事长“解救”出来。
 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地理教材中,介绍河南省情时有这样一段话:“开封化肥厂规模宏大,是河南省最大的化肥生产厂家。”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给了我们太多骄傲和自豪的企业,却从辉煌走向了深渊。
  武保平,1973年就进厂的他,说起开化的历史,依然动情:开化集团原称开封化肥厂,是1958年始建的国有大型化工企业。建厂之初的3000多名工人是志愿军整建制转业过来的。在企业发展好的时候,很多人以能在开化工作为荣,就是找对象也要找开化的。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近50年历史,令河南人曾经引以为自豪的国有企业,却由于管理混乱,设备陈旧,产品落后,体制老化,改革不力,企业一步步走向衰落。积重难返的开化,2002年春天终于不堪重负,引发了震动全省的“开化风波”。
  这次事件,不仅暴露了开化一系列经营问题,也使开化进入极不稳定的时期。之后一年多时间,集团先后更换数任董事长,围堵市政府和百人以上的集体上访事件不断,甚至出现了员工要冲击陇海铁路的严重事态。在采访中,有员工坦言,我们当时的一些举动确实过激了,这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,而且加重了企业的混乱。
  开化风波的发生不是偶然的。据事后调查,就在董事长王某要调走的前一年,开化已经严重亏损,对外报的仍是赢利。当时的开化集团,负债总额达8.5亿元,其中:银行贷款4亿多元;应付货款9000多万元;拖欠电费7000多万元;拖欠水费2000多万元;拖欠职工集资款7000多万元、医疗费1800多万元;欠缴职工各项统筹金1600多万元。而公司账面上的流动资金只有10.7万元,产品没有库存,生产原料几近枯竭。所有固定资产被抵押在银行。
  2003年4月24日,病入膏肓的开化终于难以维持,合成氨生产线被迫全线停车。除少数员工看护场院外,其余员工全部放假。
  【开化的路子在哪里?】
  2003年10月27日,《中国经济快讯周刊》(第41期)报道:
  一位了解内情的人士透露:“开化已经患了癌症,最终会走向破产之路。”
  这家刊物说:
  沉重的包袱足以使一个企业垮台、破产,那么,眼前的窘境和沉重的包袱开化应该怎样面对?职工的集资款何时能兑现?开化的路子在哪里?这是摆在开化集团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。(见http://www.p ;e o p l e .c o m .c n /GB/paper1631/10636/
  967196.h t m l )
  “开化有7000多名职工需要安置,破产我们都破不起啊!”——研究开化是破产还是改革、重生的时候,开封市市长刘长春一阵酸楚涌上心头,哽咽了。
  “开化的问题是关系国企改革、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,一定要走出一条路子来!”——几夜未眠的开封市委书记孙泉砀说。
  开封市委、市政府对开化的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。为了给开化找出路,孙泉砀、刘长春和开封市委常委以及工业领导小组的成员,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。
  开封市委书记孙泉砀指出:“开化的问题只有改革才能解决,唯有发展才能稳定。其最终出路在于改革。如果改革得力,开化不但能起死回生,而且能做大做强做久。”
  “很多人认为破产是开化的唯一出路,可是,开化有近万名在职和离退休职工需要安置,我们破不起啊!有人说,开化技改需要2.4亿的资金,开封财政这么困难,我刘长春去哪里弄?真是难啊!可我坚信,只要坚定改革发展的决心和信心,开化肯定有出路!”时光过去三年了,开封市市长刘长春仍然激动不已:“到开封我再苦再累没掉过泪,可因为开化职工的生活问题我掉泪了。”说到这里,刘长春再一次红了眼圈。
  稳定是前提。摸清家底找出改革的路子最重要。2003年4月26日,开封市委、市政府决定:委派由市委副书记齐新安任组长、45名县处级以上干部为成员的工作组进驻开化。
  一个多月时间里,齐新安和45名县处级干部走遍了开化所有的分厂、车间和近百名干部、200多名职工进行谈话;45名工作队员则同职工一起钻锅炉,修管道,下车间,和工人们打成一片。多年的敏感话题被触及了,多年的弊端被揭开了,职工多年的疑虑、不平、怨愤都被摆到了桌面上,问题的症结明朗了,出路也隐约可见。职工感动了,十几个月没有发工资的工人,在料峭的寒风中看到了枝头的春意,他们兑钱给工作组一人买了一个保温杯。
  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,工作组找准了开化问题的实质,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根本——
  关心工人。稳定队伍。出路在于改革。改革必须以人为本,因地制宜,因势利导,不拘一格。最终必须壮大企业实力,符合员工的根本利益。
  【解决两个危机】
  2003年5月28日,开化原副总经理杨诗敬被任命为开化新班子的董事长兼总经理,武保平任党委书记。
  “千疮百孔,危机四伏,悬崖峭壁,生死存亡”,这是杨诗敬在就职演说中的四句话。但对于开化来说,首先要解决的是职工思想中存在的两个危机,即信心危机和信任危机。前者是对现状的绝望,后者是对公司班子的担忧。杨诗敬在多个场合告诉记者,在企业发生风波时,很多干部看到职工的眼睛就害怕,——那眼神里充满的多是敌视和不信任。
  开化集团新班子一上任,就明确了“厂务公开,民主管理;正视困难,锐意改革”的经营思路。要知道厂务公开、民主管理对他们多么重要:合成氨是以煤为原料的,可几年来煤的采购成了公开的黑洞,价格极高,质量极差,工人们说,现在烧煤等于是从煤矸石中挑煤。这使得市场上化肥价格1100元一吨,可开化的成本就1600元!一年可是要用几十万吨煤,这里的黑洞有多大?在这个厂子里,光各个车间的小金库就有386个!富了谁、好了谁不知道,可知道害了的是工厂、穷了的是工人!所以,职工的眼神里怎么可能会有信任?怎么可能会有信心?
  为此,新班子把解决信心危机和信任危机放到了首要位置,把重造信任和信心作为改革的前奏和基础。他们先是推心置腹,把全部家底和企业面临的形势讲给了员工,厂务公开化,重大事项由民主讨论来决定。集团成立了职工接待办公室,每天下午6:30雷打不动召开会议,研究解决员工反映最突出的问题,并针对提出的问题,提出解决方案。同时厂里决定,无论如何变化,改革将坚持“一高一低”的原则:职工的待遇一定不断提高,拖欠职工的债务一定不断降低。
  这一做法,不仅使员工清楚了公司的真实情况,稳定了职工的情绪,更赢得了广大员工对企业改革的支持。半年之后,开化集团终于走出了令人心悸的“开化风波”,职工情绪得到了稳定。开化集团进入了正常的轨道,改革改制由此开始了稳步的推进。
  2003年8月1日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强力支持下,开化集团终于重新开车。
  【煤化合作:分步分块改革第一步】
  解决信心危机和信任危机,使厂子得到了稳定,但并不等于解决了开化的根本问题。开封市委、市政府很清醒地认识到:要解决开化的根本问题只有靠改革和发展。
  孙泉砀说:“就稳定谈稳定不会有长期稳定,只有改革和发展才能真正稳定。国企改革要有壮士断腕的精神和勇气。”
  刘长春说:“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开化问题。”
  怎么改?开封市委、市政府依据企业实际,制定了“分、改”方针。分,就是把开化的十几个车间和经营单位分拆,一厂一策,一家说一家的事;改,就是把分拆的单位根据各自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改革:能自己起死回生的就自己干,不能自己干的就出让、承包、租赁、合作。
  开化最先要解决的是厂子的主体合成氨等5个车间的出路。把主干做活了,主导产品立住了,企业就活了一大半。而主干企业的改革出路,就其现状而言,最理想的是找到一个战略合作伙伴。然而谈何容易!
  操心改革就会有改革的机遇。2003年底,开封市领导和开化集团领导到全国500家重点企业山西晋城煤业集团协调煤炭供应,得到了一个信息:为拉长产业链,晋煤集团拟进军煤化工领域,计划在全国寻找3家化工企业作为合作伙伴。开化集团最缺的是煤和资金,晋煤拥有的却正是煤和资金。更关键的是晋煤也是国有企业,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合作,无论怎样的讨价还价,都不会肥水外流,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,而且职工认同感强,对职工安排也要容易好多,符合议定的改革要以“以人为本”的原则。所以和晋煤集团合作,可以达到资源的最佳组合,是开化改革的好出路。
  听到这个消息,孙泉砀、刘长春当机立断:立即派市委副书记齐新安、副市长孙继刚赶赴晋城。时已隆冬,漫天飞雪,天冷路滑,高速不开。但他们硬是连夜赶到了晋煤集团。
  可一了解,才知道晋煤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选好了10家化工企业作为合作对象进行考察。由于开化的现状,晋煤根本没有考虑与之合作。
  为了能与晋煤集团合作,市委副书记齐新安、副市长孙继刚带领开化的领导一次次到山西,同晋城煤业集团谈判。那是个毫无优势却又必须成功的谈判。晋城煤业需要3家而已有了10家的候选,开化濒临倒闭却要挤入3家之中。难度之大,可想而知。杨诗敬说:连中原最淳朴的方式大碗喝酒表诚心、信心,都用上了。但最终,双方合作:成立了晋开化工公司。
  市委书记孙泉砀说:“晋开的成立,是开化实行分步分块改革,走出困境的关键性一步。”
  2004年5月28日,“晋开化工”正式成立。
  开封市资产管理部门和晋煤集团以现金出资组建的晋开公司,开封占49%,晋煤占51%,开化的1600名职工上岗。
  3个月后,“晋开化工”技改项目完成并一次试车成功,系统投入了正常运行,并逐步恢复高负荷运转,很快月产达1万吨总氨的生产能力。2005年,销售收入已经达到了3.68亿元,实现利税2200万元。工人工资每月在1000元上下。
  【春节,一个开封人写信向晋开老总表达敬意】
  不知道您的E-mail ,打电话又怕词不达意,写信表达我的敬意。
  这个春节朋友家人聚会,已经有了几年来所没有的祥和,我觉得我从小生长的生活区又有了欢乐气象。大家都在说,说您春节没有回家与家人团聚,说您的为人,您的管理,还有您的脾气,我不断地被感动,所以写信。
  首先感谢您,代表我所能代表的人,感谢您为晋开所付出的心血,以及为开化许多家庭带来的安居乐业的希望,包括我的家庭。我曾经抱怨过,怀疑几个外地人又要把开化折腾成怎么样,现在只有佩服和尊敬。……
  现在我只希望新的一年,您带领晋开大展鸿图,尽可能多地重组开化单位,让我也能成为您领导的一名员工。更希望能有机会与您喝一次酒,高高兴兴地敬您几杯,最好能让您喝多!真心祝福您和您的家庭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快乐,万事如意!
  一个开化员工2005-2-16晋开的成功,鼓舞了开化,也鼓舞了开封。
  【兵出奇路,改革方兴未艾】
  在众人的喜悦中,开封市委、市政府知道这第一步迈对了。但对开化而言,对开封市而言,这仅仅是国企改革的开始。晋开的成功也只是解决了开化的5个车间或分厂的问题。剩下的一半多还必须加快分步分块和不同情况不同形式的改革步伐,解决整个企业的根本问题,真正实现“突出重围,振兴国企”的目标。
  市委书记孙泉砀说:国企改革就要动真的,不论是体制还是产权,什么限制发展就改什么。目的是盘活国有资产,使企业快速发展,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。开化集团董事长杨诗敬说,就开化而言,要按不同情况,整体改进,分片实施。租赁、招商、出让,寻找合作伙伴和新的经营者等等借船出海,最终把开化办成一个不同法人,不同所有制关系,但生机勃勃、活力四射、实力强大、发展迅速的企业群。
 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:
  集团的催化剂分厂整体出让,由管理层收购。现在企业生产热气腾腾,已是柳暗花明;
  集团的硫酸分厂、炼锌分厂则由管理层租赁,生产很快恢复,从沼泽走出。最近炼锌分厂正与西北一家公司洽谈合作事宜,双方也已达成初步意向,企业的蓬勃发展已见端倪;
  集团的复合肥分厂改制为复合肥股份公司,集团占40%股份,公司为独立法人,实行独立经营,集团按股份分红。
  开化集团的改革就此而深化。
  就此而深化的改革便有了如下结果:
  已经有3000多名下岗职工重新上岗;
  去年缴税1708万元;完成工业总产值35008万元,加上晋开公司同年的36800万元总产值和2200万元利税,超过了开化历史最高水平;
  拖欠职工的7000多万元集资款,曾经酿成了风波,如今已经归还了3300多万元;
  欠缴的职工各项统筹金1600多万元也已补交500多万元。连开化风波前夕曾经欠发的450万元的工资也都一一补发。改革坚持的“一高一低”的原则初步得到了实现。
  孙泉砀说:“开化改制成功,给开化找到了发展的出路。它不但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子,更给开封市的国企改革增添了信心和勇气。”“连一个重病在身的企业都能在改革下健康发展,让众多工人在改革中获益,那些包袱轻、技术先进的企业还有什么犹豫的呢?”
  【开化改革的模式在开封市得到了推广】
  2005年10月19日,开封市与平煤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,开封东大化工公司、开封兴化精细化工厂加盟平煤集团。2006年3月25日,平煤集团开封东大化工公司15万吨离子膜改扩建项目奠基仪式,平煤集团开封兴化精细化工厂年产8000吨苯酐生产线投产仪式同时举行。开封制药厂被辅仁药业整体并购,组建了开封制药集团,集团先后投入2亿元用于技术改造和生产,如今市场红火。停产了近5年的开封肉联厂则与江苏雨润合作,企业起死回生,利润打着滚儿翻番。高压阀门厂、空分集团等企业的改革,也都如火如荼,各有特色地演绎着各自不同的故事。两年来,开封市有19家市直国有企业在改革中新生,25亿元的国有资产得到盘活,新安置职工近3万人。
  【启示】
  开化的改革证明了四点:一、坚持改革是国有企业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。要在改革和发展中寻找企业的出路。二、资产重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出路,不同法人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改革,同样是可选择之路,都可以显现、发挥国企的作用。三、以人为本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则,在关注人的前提下,全心全意依靠工人搞改革,盘活资产,加快发展,提高职工的收入,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企改革的根本。四、党委、政府的关注、投入和服务是国企改革的重要保证。
  孙泉砀说,我们就是按这几条做的,但我们做得还不够。征程遥遥。一切都还是开始。
  是的,征程遥遥。
  一切都还是开始。


会员风采